桃仁承气汤明·方賢着《奇效良方》:桃仁承氣湯
【處方】桃仁(一錢) 甘草(一錢) 芒硝(二錢) 大黃(四錢)
【功能主治】治傷寒蓄血,熱結膀胱,其人如狂,但小腹結血,下者愈。
【用法用量】上作一服,水二鐘,煎至一鐘,食前服。
【摘錄】明·方賢着《奇效良方》
《校注婦人良方》卷七:桃仁承氣湯
【處方】桃仁(去皮、尖)9克 大黃12克(炒)甘草6克 肉桂3克
【功能主治】治瘀血內結,水腹急痛,大便不利;或譫語口幹,漱水不咽,遍身黃色,小便自利;或血結胸中,手不敢近腹;或寒熱昏迷,其人如狂。
【用法用量】加生姜,水煎,黎明時服。
【摘錄】《校注婦人良方》卷七
《瘟疫論》卷一:桃仁承氣湯
【處方】大黃12克 芒消6克 桃仁18粒 當歸6克 芍藥6克 丹皮6克
【功能主治】治瘟疫晝夜發熱,日晡益甚,既投承氣,晝日熱減,至夜獨熱,由于瘀血未行者。
【用法用量】水煎服。
【摘錄】《瘟疫論》卷一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:桃仁承氣湯
【處方】桃仁9克(勿研)五靈脂6克(包)生蒲黃4.5克 鮮生地24克 生川軍6克(酒洗)元明粉3克 生甘草1.8克 犀角汁4匙(沖)
【功能主治】治下焦瘀熱,熱結血室,譫語如狂,小腹串痛,帶下如注,腰痛如折。
【用法用量】水煎服。
【摘錄】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
Saturday, August 22, 2015
桃仁承气汤
五苓散
五苓散《中國藥典》:五苓散
【處方】茯苓180g 澤瀉300g 豬苓180g 肉桂120g 白術(炒)180g
【性狀】淡黃色的粉末;氣微香,味微辛。
【炮制】上五味,粉碎成細粉,過篩,混勻,即得。
【功能主治】溫陽化氣,利濕行水。用于膀胱化氣不利,水濕內聚引起的小便不利,水腫腹脹,嘔逆泄瀉,渴不思飲。
【用法用量】口服,一次6~9g,一日2次。
【貯藏】密封,防潮。
【摘錄】《中國藥典》
明·方賢着《奇效良方》:五苓散
【處方】澤瀉(二錢半) 肉桂(一兩) 赤茯苓(一兩半) 豬苓(一兩半)
【炮制】上為細末。
【功能主治】治中暑煩渴,身熱頭痛,霍亂吐瀉,小便赤色,心神恍惚。
【用法用量】每服二錢,白湯調下,不拘時服。
【備注】一方加辰砂,名辰砂五苓散。
【摘錄】明·方賢着《奇效良方》
明·方賢着《奇效良方》:五苓散
【處方】澤瀉(三錢),豬苓、茯苓、白術,各二錢。官桂(去皮.一錢)。
【功能主治】治發汗後,胃中幹,煩躁不得眠,渴欲飲水,脈浮,小便不利者。
【用法用量】上作一服,水二鐘,煎至一鐘,不拘時服。
【摘錄】明·方賢着《奇效良方》
《宋·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:五苓散
【處方】澤瀉二十五兩,白術、豬苓(去皮)、赤茯苓(去皮),各十五兩。肉桂(去粗皮)十兩。
【炮制】上為細末。
【功能主治】治傷寒、溫熱病,表裏未解,頭痛發熱,口燥咽幹,煩渴飲水,或水入即吐,或小便不利,及汗出表解。煩渴不止者,宜服之。又治霍亂吐利,躁渴引飲。
【用法用量】每服二錢,熱湯調下,不計時候,服訖多飲熱湯,有汗出即愈。
又治瘀熱在裏,身發黃疸,濃煎茵陳蒿湯調下,食前服之。
疸病發渴,及中暑引飲,亦可用水調服之。
小兒加白術末少許服之。如發虛熱,加綿黃、人參末少許服之。
【摘錄】《宋·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
《傷寒論》:五苓散
【別名】豬苓散(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九)、五苓湯(《宣明論方》卷五)。
【處方】豬苓10克(去皮)澤瀉15克 白術10克 茯苓10克 桂枝7克(去皮)
【制法】上五味,搗為散。
【藥理作用】利尿作用《中國藥學會1962年學術議論文文摘集》1963:327~328,將五苓散(豬苓18克、會澤瀉30克、茯苓18克、桂枝12克、白術18克)研末,用50%酒精滲漉制成1:1的酊劑。另再將上述各藥分別亦按上法制成1:1的酊劑,觀察五苓散及其組成的單味藥對大白鼠的利尿作用。結果證明:五苓散及其組成藥物在給藥後第1小時排尿率,與給藥前對比有顯着增强,其中以二苓及桂枝的作用最强。對照組藥後2次的排尿率則無顯着差別。第2小時各組的排尿率增加較少,第3小時則無明顯的利尿作用。
【功能主治】利水滲濕,溫陽化氣。治外有表證,內停水濕,頭痛發熱,煩渴欲飲,或水入即吐,小便不利,水濕內停的水腫,泄瀉,小便不利,以及霍亂、頭痛、發熱、身疼痛,熱多欲飲水者,痰飲,臍下動悸,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者。現用于腎炎、心性水腫、肝硬化腹水、尿瀦留,急性腸炎等屬水濕內停者。
【用法用量】以白飲和服3克,日三服。多飲暖水,汗出愈。
【備注】方中豬苓、茯苓、澤瀉淡滲利濕,白術健脾燥濕,桂枝解表化氣。五藥相配,使水行氣化,表解脾健,則蓄水、痰飲所致諸證自除。
【摘錄】《傷寒論》
小柴胡汤
小柴胡汤明·方賢着《奇效良方》:小柴胡湯
【處方】柴胡(三錢) 人參(二錢) 黃芩(二錢) 半夏(一錢半) 甘草(一錢)
【功能主治】治傷寒,寒熱如瘧,胸膈滿痛,小便不利,大便澀。
【用法用量】上作一服,水二鐘,生姜三片,紅棗二枚,煎至一鐘,不拘時服。
【摘錄】明·方賢着《奇效良方》
《宋·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:小柴胡湯
【處方】半夏(湯洗七次.焙幹)二兩半,柴胡(去蘆)半斤,人參、甘草(炙)、黃芩,各三兩。
【炮制】上為粗末。
【功能主治】治傷寒、溫熱病,身熱惡風,頸項强急,胸滿脅痛,嘔噦煩渴,寒熱往來,身面皆黃,小便不利,大便秘硬,或過經未解,或潮熱不除;及瘥後勞複,發熱疼痛;婦人傷風,頭痛煩熱;經血適斷,寒熱如瘧,發作有時;及產後傷風,頭痛煩熱,並宜服之。
【用法用量】每服三大錢,水一盞半,生姜五片,棗一個,擘破,同煎至七分,去滓,稍熱服,不拘時。小兒分作二服,量大小加減。
【摘錄】《宋·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
《傷寒論》:小柴胡湯
【處方】柴胡12克 黃芩9克 人參6克 半夏(洗)9克 甘草(炙)5克 生姜(切)9克 大棗(擘)4枚
【功能主治】和解少陽。治傷寒少陽證。往來寒熱,胸脅苦滿,嘿嘿不欲飲食,心煩喜嘔,口苦,咽幹,目眩;婦人傷寒,熱入血室;瘧疾、黃疸與內傷雜病而見少陽證者。
【用法用量】上藥七味,以水1.2升,煮取600毫升,去滓,再煎取300毫升,分兩次溫服。
若胸中煩而不嘔,去半夏、人參,加栝樓實1枚;若渴,去半夏,人參加至9克,栝樓根12克;若腹中痛者,去黃芩,加芍藥9克;若脅下痞梗,去大棗,加牡蠣12克;若心下悸,小便不利者,去黃芩,加茯苓12克;若不渴,外有微熱者,去人參,加桂枝6克,溫覆微汗愈;若咳者,去人參、大棗、生姜,加五味子5克,幹姜5克。
【備注】方中柴胡清透少陽半表之邪,從外而解為君;黃芩清泄少陽半裏之熱為臣;人參、甘草益氣扶正,半夏降逆和中為佐;生姜助半夏和胃,大棗助參、草益氣,姜、棗合用,又可調和營衛為使。諸藥合用,共奏和解少陽之功。
【摘錄】《傷寒論》
《女科切要》卷七:小柴胡湯
【處方】人參4.5克,花粉6克,黃芩3克,柴胡3克,甘草3克,生姜3片。
【功能主治】清熱育陰。主邪在少陽,產後陰虛發熱。
【用法用量】水煎服,每日1劑,日服2次。
【摘錄】《女科切要》卷七
桂枝茯苓丸
桂枝茯苓丸《中國藥典》:桂枝茯苓丸
【處方】桂枝100g 茯苓100g 牡丹皮100g 赤芍100g 桃仁100g
【性狀】為棕褐色的大蜜丸;味甜。
【炮制】上五味,粉碎成細粉,過篩,混勻。每100g粉末加煉蜜90~110g制成大蜜丸,即得。
【功能主治】活血,化瘀,消症。用于婦人宿有症塊,或血瘀經閉,行經腹痛,產後惡露不盡。
【用法用量】口服,一次1丸,一日1~2次。
【注意】孕婦慎用。
【規格】每丸重6g
【貯藏】密封。
【摘錄】《中國藥典》
《金匱要略》卷下:桂枝茯苓丸
【別名】奪命丸(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十二)、牡丹丸(《普濟方》卷三五七)、奪命丹(《校注婦人良方》卷十二)、桂心茯苓丸(《張氏醫通》卷十五)。
【處方】桂枝 茯苓 牡丹(去心)桃仁(去皮、尖,熬)芍藥各等分
【制法】上藥五味,研末,煉蜜為丸,如兔屎大。
【藥理作用】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《中成藥研究》1986(5):24~26,實驗表明,靜脈注射或口服本方,能明顯降低全血比粘度,全血還原比粘度,血漿比粘度,纖維蛋白原濃度,增加紅細胞電泳速度。實驗發現,該藥顯效于靜注、口服兩種給藥途徑,前者作用快,後者作用持久。且口服降低血漿比粘度的作用特强。
【功能主治】活血化瘀,緩消症塊。治婦人宿有症病,經斷未及三月,而得漏下不止,胎動在臍上;月經困難;經停腹脹痛;難產;胎死腹中;胞衣不下;產後惡露不盡而腹痛拒按者。
【用法用量】每于空腹時服1丸,不知,加至3丸。
【備注】方中桂枝溫陽通脈,芍藥養血和營,桃仁破血消症,丹皮活血散瘀,茯苓益氣養心。以蜜為丸,取其漸消緩散之義。
【摘錄】《金匱要略》卷下
言庚孚方:桂枝茯苓丸
【處方】桂枝15克,茯苓15克,桃仁(去皮尖)15克,丹皮15克,芍藥15克。
【功能主治】活血化瘀,消瘕散結。主瘀滯胞宮,結而為患。
【用法用量】共為細末,煉蜜為丸,每日早晚飯前服用10克。
【摘錄】言庚孚方
《金匱》卷下:桂枝茯苓丸
【別名】奪命丸、牡丹丸、奪命丹、仙傳保命丹、安禳丸
【處方】桂枝、茯苓、牡丹(去心)、桃仁(去皮尖,熬)、芍藥各等分。
【制法】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兔屎大。
【功能主治】下其症。化瘀生新,調和氣血。主婦人宿有症病,經斷未及3月,而得漏下不止,胎動在臍上者,為症痼害。婦人小產,下血至多,子死腹中,其人憎寒,手指、唇口、爪甲青白、面色黃黑,或胎上搶心,則悶絕欲死,冷汗自出,喘滿不食,或食毒物,或誤服草藥,傷胎動氣。
【用法用量】奪命丸(《婦人良方》卷十二)、牡丹丸、奪命丹(《普濟方》卷三五七)、仙傳保命丹、安禳丸(《胎產心法》卷中)。本方方名,《張氏醫通》引作“桂心茯苓丸”。
【各家論述】①《金匱玉函經二注》:桂枝、桃仁、丹皮、芍藥能去惡血;茯苓亦利腰臍間血,即是破血。然有散有緩、有收有滲、結者散以桂枝之辛;肝藏血,血蓄者肝急,緩以桃仁、丹皮之甘;陰氣之發動者,收以芍藥之酸;惡血既破,佐以茯苓等之淡滲,利而行之。②《金匱要略方義》:本方為化瘀消症之緩劑。方中以桃仁、丹皮活血化瘀;則等量之白芍,以養血和血,庶可去瘀養血,使瘀血去,新血生;加入桂枝,既可溫通血脈以助桃仁之力,又可得白芍以調和氣血;佐以茯苓之淡滲利濕,寓有濕祛血止之用。綜合全方,乃為化瘀生新、調和氣血之劑。制作蜜丸,用法從小量開始,不知漸加,亦有下症而不傷胎之意,更示人對妊娠病證應持慎重之法。如此運用,使症消血止,胎元得安,故本方為妊娠宿症瘀血傷胎之良方益法。
【臨床應用】①症瘕(宮外孕)《山東醫刊》(1966;3:15):宓某某,女,25歲。結婚8年未生育,四年前流產一次。這次月經兩個月未來,前兩天小腹突然疼痛劇烈,下墜,陰道點滴下血,血色紫黑。面黃瘦,語音低微,精神不振,急性病容,少腹疼痛拒按,舌苔白,脈沉滑。西醫婦科檢查:宮體增大如雞卵,後穹窿飽滿、觸痛,似囊樣感,宮體後與右側附件有拳頭大包塊,壓痛明顯。西醫診斷:子宮外孕。中醫診斷:症積瘀血。患者拒絕手術,故以中藥與桂枝茯苓丸,服3次後,第2天腹疼減輕,陰道下血成淡紅色血水,其量增多,飲食增加,精神好轉;又繼續服至3天時,流出1塊扁園形血塊,淡紅色,似爛肉狀,並繼續下黑紫色血,其量減少,腹痛消失,(但仍有壓痛),脈搏沉緩;又續服3天,下血停止,腹部壓痛消失。後穹窿稍有飽滿,無壓疼,中位子宮,附件雙(一)。又繼續服藥2天後,所下血色變為鮮紅,量多;改服加減膠艾湯2劑,下血停止,一切症狀消除。繼續觀察1月,患者身體健康,月經來潮1次,持續4天。②產後惡露不淨《蒲輔周醫案》:陳某某,女,成年,已婚。1963年5月7日初診:自本年3月底足月初產後,至今四旬,惡露未淨,量不多,色淡紅,有時有紫色小血塊,並從產後起腰酸痛,周身按之痛,下半身尤甚,有時左少腹痛,左腰至大腿上3分之1處有靜脈曲張,食欲欠佳,大便溏,小便黃,睡眠尚可,面色不澤,脈上盛下不足,右關弦遲,左關弦大,寸尺俱沉澀,舌質淡紅無苔,由產後調理失宜,以致營衛不和,氣血紊亂,惡露不化。治宜調營衛,和血消瘀。處方:桂枝1錢5分,白芍2錢,茯苓3錢,炒丹皮1錢,桃仁1錢(去皮),炮姜8分,大棗4枚,服5劑。16日複診:服藥後惡露已盡,少腹及腰腿痛均消失,食欲好轉,二便正常,脈沉弦微數,舌淡無苦。瘀滯已消,宜氣血雙補,十全大補丸40丸,每日早晚各服1丸,服後已恢複正常。③盆腔炎《新中醫》(1975;6:40):以桂枝茯苓湯治療盆腔炎50例,其中慢性盆腔炎35例,治愈27例,療效達77.1%,疼痛症狀消失平均為16.4天,附件壓痛減輕平均為18天,附件壓痛消失平均18.9天。亞急性盆腔炎10例,治愈8例,疼痛症狀消失平均為6.8天,附件壓痛減輕平均為11.1天。急性盆腔炎5例,治愈4例,急性期合用各種抗菌素治療。其余例數均為無效。
【摘錄】《金匱》卷下
补中益气丸
补中益气丸【處方】炙黃芪200g 黨參60g 炙甘草100g 白術(炒)60g 當歸60g 升麻60g 柴胡60g 陳皮60g
【性狀】為棕色的水丸,或為棕褐色至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;味微甜、微苦、辛。
【炮制】上八味,粉碎成細粉,過篩,混勻。另取生姜20g、大棗40g加水煎煮二次,濾過。取上述細粉,用煎液泛丸,幹燥,制成水丸;或將生姜和大棗的煎液濃縮,每100g粉末加煉蜜100~120g及生姜和大棗的濃縮煎液,制成小蜜丸;或每100g粉末加煉蜜100~120g制成大蜜丸,即得。
【功能主治】補中益氣,升陽舉陷。用于脾胃虛弱、中氣下陷證引起的體倦乏力、食少腹脹、久瀉、脫肛、子宮脫垂。
【用法用量】口服,水丸一次6g,小蜜丸一次9g,大蜜丸一次1丸,一日2~3次。
【規格】大蜜丸每丸重9g
【貯藏】密閉,防潮。
【摘錄】《中國藥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