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September 4, 2015

退热经验方

退热经验方

主治感冒发高热,汗出热不退或无汗身热者。

柴胡40克、生甘草10克、黄芩15克、连翘50克,水1500毫升,煎煮半小时,每三小时服一次。如汗出热退即停服。

柴胡还必须配伍甘草,《伤寒论》原文,小柴胡汤的加减很多,人参、姜枣、黄芩均可去,唯独柴胡、甘草不能去。

本质上就是桂枝汤的简化和变形。柴胡主升,黄芩、连翘主降。甘草和中。这其实就是桂枝汤的发汗法。

使用这么大量的柴胡一般没有副作用,有的出现腹泻的,但泻后热退了。

柴胡皂甙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,用大量后会引起胃部不适、恶心(在书上看到过,临床中还未发现)。

小孩量减了一半,柴胡20克,连翘25克,甘草和黄芩量没变.

可微加防风来增加发汗效果。

Saturday, August 22, 2015

桃仁承气汤

桃仁承气汤明·方賢着《奇效良方》:桃仁承氣湯
【處方】桃仁(一錢) 甘草(一錢) 芒硝(二錢) 大黃(四錢)
【功能主治】治傷寒蓄血,熱結膀胱,其人如狂,但小腹結血,下者愈。
【用法用量】上作一服,水二鐘,煎至一鐘,食前服。
【摘錄】明·方賢着《奇效良方》

《校注婦人良方》卷七:桃仁承氣湯
【處方】桃仁(去皮、尖)9克 大黃12克(炒)甘草6克 肉桂3克
【功能主治】治瘀血內結,水腹急痛,大便不利;或譫語口幹,漱水不咽,遍身黃色,小便自利;或血結胸中,手不敢近腹;或寒熱昏迷,其人如狂。
【用法用量】加生姜,水煎,黎明時服。
【摘錄】《校注婦人良方》卷七

《瘟疫論》卷一:桃仁承氣湯
【處方】大黃12克 芒消6克 桃仁18粒 當歸6克 芍藥6克 丹皮6克
【功能主治】治瘟疫晝夜發熱,日晡益甚,既投承氣,晝日熱減,至夜獨熱,由于瘀血未行者。
【用法用量】水煎服。
【摘錄】《瘟疫論》卷一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:桃仁承氣湯
【處方】桃仁9克(勿研)五靈脂6克(包)生蒲黃4.5克 鮮生地24克 生川軍6克(酒洗)元明粉3克 生甘草1.8克 犀角汁4匙(沖)
【功能主治】治下焦瘀熱,熱結血室,譫語如狂,小腹串痛,帶下如注,腰痛如折。
【用法用量】水煎服。
【摘錄】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

五苓散

五苓散《中國藥典》:五苓散
【處方】茯苓180g 澤瀉300g 豬苓180g 肉桂120g 白術(炒)180g
【性狀】淡黃色的粉末;氣微香,味微辛。
【炮制】上五味,粉碎成細粉,過篩,混勻,即得。
【功能主治】溫陽化氣,利濕行水。用于膀胱化氣不利,水濕內聚引起的小便不利,水腫腹脹,嘔逆泄瀉,渴不思飲。
【用法用量】口服,一次6~9g,一日2次。
【貯藏】密封,防潮。
【摘錄】《中國藥典》

明·方賢着《奇效良方》:五苓散
【處方】澤瀉(二錢半) 肉桂(一兩) 赤茯苓(一兩半) 豬苓(一兩半)
【炮制】上為細末。
【功能主治】治中暑煩渴,身熱頭痛,霍亂吐瀉,小便赤色,心神恍惚。
【用法用量】每服二錢,白湯調下,不拘時服。
【備注】一方加辰砂,名辰砂五苓散。
【摘錄】明·方賢着《奇效良方》

明·方賢着《奇效良方》:五苓散
【處方】澤瀉(三錢),豬苓、茯苓、白術,各二錢。官桂(去皮.一錢)。
【功能主治】治發汗後,胃中幹,煩躁不得眠,渴欲飲水,脈浮,小便不利者。
【用法用量】上作一服,水二鐘,煎至一鐘,不拘時服。
【摘錄】明·方賢着《奇效良方》

《宋·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:五苓散
【處方】澤瀉二十五兩,白術、豬苓(去皮)、赤茯苓(去皮),各十五兩。肉桂(去粗皮)十兩。
【炮制】上為細末。
【功能主治】治傷寒、溫熱病,表裏未解,頭痛發熱,口燥咽幹,煩渴飲水,或水入即吐,或小便不利,及汗出表解。煩渴不止者,宜服之。又治霍亂吐利,躁渴引飲。
【用法用量】每服二錢,熱湯調下,不計時候,服訖多飲熱湯,有汗出即愈。
又治瘀熱在裏,身發黃疸,濃煎茵陳蒿湯調下,食前服之。
疸病發渴,及中暑引飲,亦可用水調服之。
小兒加白術末少許服之。如發虛熱,加綿黃、人參末少許服之。
【摘錄】《宋·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

《傷寒論》:五苓散
【別名】豬苓散(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九)、五苓湯(《宣明論方》卷五)。
【處方】豬苓10克(去皮)澤瀉15克 白術10克 茯苓10克 桂枝7克(去皮)
【制法】上五味,搗為散。
【藥理作用】利尿作用《中國藥學會1962年學術議論文文摘集》1963:327~328,將五苓散(豬苓18克、會澤瀉30克、茯苓18克、桂枝12克、白術18克)研末,用50%酒精滲漉制成1:1的酊劑。另再將上述各藥分別亦按上法制成1:1的酊劑,觀察五苓散及其組成的單味藥對大白鼠的利尿作用。結果證明:五苓散及其組成藥物在給藥後第1小時排尿率,與給藥前對比有顯着增强,其中以二苓及桂枝的作用最强。對照組藥後2次的排尿率則無顯着差別。第2小時各組的排尿率增加較少,第3小時則無明顯的利尿作用。
【功能主治】利水滲濕,溫陽化氣。治外有表證,內停水濕,頭痛發熱,煩渴欲飲,或水入即吐,小便不利,水濕內停的水腫,泄瀉,小便不利,以及霍亂、頭痛、發熱、身疼痛,熱多欲飲水者,痰飲,臍下動悸,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者。現用于腎炎、心性水腫、肝硬化腹水、尿瀦留,急性腸炎等屬水濕內停者。
【用法用量】以白飲和服3克,日三服。多飲暖水,汗出愈。
【備注】方中豬苓、茯苓、澤瀉淡滲利濕,白術健脾燥濕,桂枝解表化氣。五藥相配,使水行氣化,表解脾健,則蓄水、痰飲所致諸證自除。
【摘錄】《傷寒論》

加味小柴胡合四物汤

加味小柴胡合四物汤【處方】小柴胡湯四物湯2方相合,加桃仁、紅花、乳香、沒藥。
【功能主治】瘀血所致脅痛。
【用法用量】水煎服。
【摘錄】《保命歌括》卷三十二

小柴胡汤

小柴胡汤明·方賢着《奇效良方》:小柴胡湯
【處方】柴胡(三錢) 人參(二錢) 黃芩(二錢) 半夏(一錢半) 甘草(一錢)
【功能主治】治傷寒,寒熱如瘧,胸膈滿痛,小便不利,大便澀。
【用法用量】上作一服,水二鐘,生姜三片,紅棗二枚,煎至一鐘,不拘時服。
【摘錄】明·方賢着《奇效良方》

《宋·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:小柴胡湯
【處方】半夏(湯洗七次.焙幹)二兩半,柴胡(去蘆)半斤,人參、甘草(炙)、黃芩,各三兩。
【炮制】上為粗末。
【功能主治】治傷寒、溫熱病,身熱惡風,頸項强急,胸滿脅痛,嘔噦煩渴,寒熱往來,身面皆黃,小便不利,大便秘硬,或過經未解,或潮熱不除;及瘥後勞複,發熱疼痛;婦人傷風,頭痛煩熱;經血適斷,寒熱如瘧,發作有時;及產後傷風,頭痛煩熱,並宜服之。
【用法用量】每服三大錢,水一盞半,生姜五片,棗一個,擘破,同煎至七分,去滓,稍熱服,不拘時。小兒分作二服,量大小加減。
【摘錄】《宋·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

《傷寒論》:小柴胡湯
【處方】柴胡12克 黃芩9克 人參6克 半夏(洗)9克 甘草(炙)5克 生姜(切)9克 大棗(擘)4枚
【功能主治】和解少陽。治傷寒少陽證。往來寒熱,胸脅苦滿,嘿嘿不欲飲食,心煩喜嘔,口苦,咽幹,目眩;婦人傷寒,熱入血室;瘧疾、黃疸與內傷雜病而見少陽證者。
【用法用量】上藥七味,以水1.2升,煮取600毫升,去滓,再煎取300毫升,分兩次溫服。
若胸中煩而不嘔,去半夏、人參,加栝樓實1枚;若渴,去半夏,人參加至9克,栝樓根12克;若腹中痛者,去黃芩,加芍藥9克;若脅下痞梗,去大棗,加牡蠣12克;若心下悸,小便不利者,去黃芩,加茯苓12克;若不渴,外有微熱者,去人參,加桂枝6克,溫覆微汗愈;若咳者,去人參、大棗、生姜,加五味子5克,幹姜5克。
【備注】方中柴胡清透少陽半表之邪,從外而解為君;黃芩清泄少陽半裏之熱為臣;人參、甘草益氣扶正,半夏降逆和中為佐;生姜助半夏和胃,大棗助參、草益氣,姜、棗合用,又可調和營衛為使。諸藥合用,共奏和解少陽之功。
【摘錄】《傷寒論》

《女科切要》卷七:小柴胡湯
【處方】人參4.5克,花粉6克,黃芩3克,柴胡3克,甘草3克,生姜3片。
【功能主治】清熱育陰。主邪在少陽,產後陰虛發熱。
【用法用量】水煎服,每日1劑,日服2次。
【摘錄】《女科切要》卷七

桂枝茯苓丸

桂枝茯苓丸《中國藥典》:桂枝茯苓丸
【處方】桂枝100g 茯苓100g 牡丹皮100g 赤芍100g 桃仁100g
【性狀】為棕褐色的大蜜丸;味甜。
【炮制】上五味,粉碎成細粉,過篩,混勻。每100g粉末加煉蜜90~110g制成大蜜丸,即得。
【功能主治】活血,化瘀,消症。用于婦人宿有症塊,或血瘀經閉,行經腹痛,產後惡露不盡。
【用法用量】口服,一次1丸,一日1~2次。
【注意】孕婦慎用。
【規格】每丸重6g
【貯藏】密封。
【摘錄】《中國藥典》

《金匱要略》卷下:桂枝茯苓丸
【別名】奪命丸(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十二)、牡丹丸(《普濟方》卷三五七)、奪命丹(《校注婦人良方》卷十二)、桂心茯苓丸(《張氏醫通》卷十五)。
【處方】桂枝 茯苓 牡丹(去心)桃仁(去皮、尖,熬)芍藥各等分
【制法】上藥五味,研末,煉蜜為丸,如兔屎大。
【藥理作用】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《中成藥研究》1986(5):24~26,實驗表明,靜脈注射或口服本方,能明顯降低全血比粘度,全血還原比粘度,血漿比粘度,纖維蛋白原濃度,增加紅細胞電泳速度。實驗發現,該藥顯效于靜注、口服兩種給藥途徑,前者作用快,後者作用持久。且口服降低血漿比粘度的作用特强。
【功能主治】活血化瘀,緩消症塊。治婦人宿有症病,經斷未及三月,而得漏下不止,胎動在臍上;月經困難;經停腹脹痛;難產;胎死腹中;胞衣不下;產後惡露不盡而腹痛拒按者。
【用法用量】每于空腹時服1丸,不知,加至3丸。
【備注】方中桂枝溫陽通脈,芍藥養血和營,桃仁破血消症,丹皮活血散瘀,茯苓益氣養心。以蜜為丸,取其漸消緩散之義。
【摘錄】《金匱要略》卷下

言庚孚方:桂枝茯苓丸
【處方】桂枝15克,茯苓15克,桃仁(去皮尖)15克,丹皮15克,芍藥15克。
【功能主治】活血化瘀,消瘕散結。主瘀滯胞宮,結而為患。
【用法用量】共為細末,煉蜜為丸,每日早晚飯前服用10克。
【摘錄】言庚孚方

《金匱》卷下:桂枝茯苓丸
【別名】奪命丸、牡丹丸、奪命丹、仙傳保命丹、安禳丸
【處方】桂枝、茯苓、牡丹(去心)、桃仁(去皮尖,熬)、芍藥各等分。
【制法】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兔屎大。
【功能主治】下其症。化瘀生新,調和氣血。主婦人宿有症病,經斷未及3月,而得漏下不止,胎動在臍上者,為症痼害。婦人小產,下血至多,子死腹中,其人憎寒,手指、唇口、爪甲青白、面色黃黑,或胎上搶心,則悶絕欲死,冷汗自出,喘滿不食,或食毒物,或誤服草藥,傷胎動氣。
【用法用量】奪命丸(《婦人良方》卷十二)、牡丹丸、奪命丹(《普濟方》卷三五七)、仙傳保命丹、安禳丸(《胎產心法》卷中)。本方方名,《張氏醫通》引作“桂心茯苓丸”。
【各家論述】①《金匱玉函經二注》:桂枝、桃仁、丹皮、芍藥能去惡血;茯苓亦利腰臍間血,即是破血。然有散有緩、有收有滲、結者散以桂枝之辛;肝藏血,血蓄者肝急,緩以桃仁、丹皮之甘;陰氣之發動者,收以芍藥之酸;惡血既破,佐以茯苓等之淡滲,利而行之。②《金匱要略方義》:本方為化瘀消症之緩劑。方中以桃仁、丹皮活血化瘀;則等量之白芍,以養血和血,庶可去瘀養血,使瘀血去,新血生;加入桂枝,既可溫通血脈以助桃仁之力,又可得白芍以調和氣血;佐以茯苓之淡滲利濕,寓有濕祛血止之用。綜合全方,乃為化瘀生新、調和氣血之劑。制作蜜丸,用法從小量開始,不知漸加,亦有下症而不傷胎之意,更示人對妊娠病證應持慎重之法。如此運用,使症消血止,胎元得安,故本方為妊娠宿症瘀血傷胎之良方益法。
【臨床應用】①症瘕(宮外孕)《山東醫刊》(1966;3:15):宓某某,女,25歲。結婚8年未生育,四年前流產一次。這次月經兩個月未來,前兩天小腹突然疼痛劇烈,下墜,陰道點滴下血,血色紫黑。面黃瘦,語音低微,精神不振,急性病容,少腹疼痛拒按,舌苔白,脈沉滑。西醫婦科檢查:宮體增大如雞卵,後穹窿飽滿、觸痛,似囊樣感,宮體後與右側附件有拳頭大包塊,壓痛明顯。西醫診斷:子宮外孕。中醫診斷:症積瘀血。患者拒絕手術,故以中藥與桂枝茯苓丸,服3次後,第2天腹疼減輕,陰道下血成淡紅色血水,其量增多,飲食增加,精神好轉;又繼續服至3天時,流出1塊扁園形血塊,淡紅色,似爛肉狀,並繼續下黑紫色血,其量減少,腹痛消失,(但仍有壓痛),脈搏沉緩;又續服3天,下血停止,腹部壓痛消失。後穹窿稍有飽滿,無壓疼,中位子宮,附件雙(一)。又繼續服藥2天後,所下血色變為鮮紅,量多;改服加減膠艾湯2劑,下血停止,一切症狀消除。繼續觀察1月,患者身體健康,月經來潮1次,持續4天。②產後惡露不淨《蒲輔周醫案》:陳某某,女,成年,已婚。1963年5月7日初診:自本年3月底足月初產後,至今四旬,惡露未淨,量不多,色淡紅,有時有紫色小血塊,並從產後起腰酸痛,周身按之痛,下半身尤甚,有時左少腹痛,左腰至大腿上3分之1處有靜脈曲張,食欲欠佳,大便溏,小便黃,睡眠尚可,面色不澤,脈上盛下不足,右關弦遲,左關弦大,寸尺俱沉澀,舌質淡紅無苔,由產後調理失宜,以致營衛不和,氣血紊亂,惡露不化。治宜調營衛,和血消瘀。處方:桂枝1錢5分,白芍2錢,茯苓3錢,炒丹皮1錢,桃仁1錢(去皮),炮姜8分,大棗4枚,服5劑。16日複診:服藥後惡露已盡,少腹及腰腿痛均消失,食欲好轉,二便正常,脈沉弦微數,舌淡無苦。瘀滯已消,宜氣血雙補,十全大補丸40丸,每日早晚各服1丸,服後已恢複正常。③盆腔炎《新中醫》(1975;6:40):以桂枝茯苓湯治療盆腔炎50例,其中慢性盆腔炎35例,治愈27例,療效達77.1%,疼痛症狀消失平均為16.4天,附件壓痛減輕平均為18天,附件壓痛消失平均18.9天。亞急性盆腔炎10例,治愈8例,疼痛症狀消失平均為6.8天,附件壓痛減輕平均為11.1天。急性盆腔炎5例,治愈4例,急性期合用各種抗菌素治療。其余例數均為無效。
【摘錄】《金匱》卷下

补中益气丸

补中益气丸【處方】炙黃芪200g 黨參60g 炙甘草100g 白術(炒)60g 當歸60g 升麻60g 柴胡60g 陳皮60g
【性狀】為棕色的水丸,或為棕褐色至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;味微甜、微苦、辛。
【炮制】上八味,粉碎成細粉,過篩,混勻。另取生姜20g、大棗40g加水煎煮二次,濾過。取上述細粉,用煎液泛丸,幹燥,制成水丸;或將生姜和大棗的煎液濃縮,每100g粉末加煉蜜100~120g及生姜和大棗的濃縮煎液,制成小蜜丸;或每100g粉末加煉蜜100~120g制成大蜜丸,即得。
【功能主治】補中益氣,升陽舉陷。用于脾胃虛弱、中氣下陷證引起的體倦乏力、食少腹脹、久瀉、脫肛、子宮脫垂。
【用法用量】口服,水丸一次6g,小蜜丸一次9g,大蜜丸一次1丸,一日2~3次。
【規格】大蜜丸每丸重9g
【貯藏】密閉,防潮。
【摘錄】《中國藥典》

Thursday, June 11, 2015

南棗---補血進補

南棗---補血進補:

南棗--化療後的進補:

因化療藥物除對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之外,同時亦會損傷到部分正常組織細胞,出現一系列不良反應:如對胃腸黏膜細胞的影響引起噁心、嘔吐、食欲減退等;抑制骨髓造血細胞引起白細胞、血小板的下降等。在飲食進補時應注意多吃增加食欲及消化功能的藥物,促進骨髓細胞生長、提高免疫功能之品以減少化療的毒副反應。

【別名】南棗,大棗,紅棗,乾棗,黑棗。

【成分與營養】含蛋白質、糖類、有機酸、黏液質、維生素及鈣、磷、鐵等。其中維生素C含量在果品中名列前茅,含糖量高達60%以上,蛋白質的含量也很高。另外,豐富的蘆丁和維生素P能保護人體的毛細血管,並能降低血壓。所以紅棗既能補益身體,又能保護心血管。

藥理研究發現,南棗能提高人體免疫能力,促進白細胞的生成,降低血清膽固醇,升高血清白蛋白,能保護肝臟,增加肌力,從而具有延緩衰老和增強體質的功效。

益氣消食飲:
材料:黨參 30 克、白术 12 克、陳皮 10 克、麥芽 30 克、山楂 15 克、雞內金 10 克。
製作:以上各味藥物加水煎水,分二次服。
功效:健脾益氣、消食和胃。適應患者化療後出現食欲減少、中脘脹悶等症。

大棗苡米粥
材料:大棗(南棗)10 枚、苡米仁(薏米)60 克,赤小豆 30 克。
製作:以上藥物加大米適量煮粥分二次服用。
功效:健脾益胃、補血升白。適應患者化療後白細胞下降之症。

大棗花生粥
材料:大棗(南棗)10 枚、赤小豆 30 克,花生(帶衣) 30 克、苡米仁(薏米)30 克。
製作:以上藥物加水煮粥服食。
功效:健脾益胃,升血調元。適應患者化療後血小板減少之症。

大棗元肉枸杞粥
材料:大棗(南棗)10 枚、龍眼肉 15 克、枸杞子 15 克、糯米 60 克。
製作:以上藥物加水煮粥服食。 
功效:健脾補腎、增髓升血。適應患者化療後紅細胞及血色素減少之症。

補充紅血球
多喝南棗(大棗、南棗、紅棗)桂圓水,煮滾後焗一會就會很好喝。

補充血小板

買花生衣煲水,買回來後每次以一碗花生衣,先行揀去雜質及黏著的花生肉 及沙粒,然後於清水洗幾次洗凈,再出水五分鐘。然後加上南棗10 pcs,一些圓肉一起煲30分鐘即可飲用。一般一星期飲2-3次都OK。

花生衣一兩,南棗二兩約10-12 pcs,雞血籐二兩,6碗煲到1碗水,每日可飲,3個月一療程。

 

南棗10個,黨參10克,加適量水煎,食棗喝湯,每日1次。功能益氣丶健脾。適用於病後體虛,四肢無力,食欲不振。

 

南棗100克,水煎服,每日1次。功能補氣調營衛。適用於過敏性紫癜。

 

南棗10個,花生衣10克,加適量水煎,食棗喝湯。功能益氣養血。適用於白細胞減少。

 

南棗10個,龍眼肉10克,紅糖30克,水煎服,每日1次。功能補血。適用於貧血。

 

南棗20個,雞蛋1個,紅糖30克,水燉服,每日1次。功能益氣補血。適用於產後調養。

 

南棗10個,浮小麥30克,炙甘草10克,水煎服,每日1次。功能養血潤燥。適用於婦女更年期烘熱汗出,煩躁,以及癔病,盜汗等。

 

南棗10個,蔥白5根,水煎,臨睡前喝湯食棗。功能養血安神。適用於失眠,早醒。

 

南棗10個,黃芪30克,黑豆30克,水煎服,每日1次。功能益氣固表。適用於自汗。

 

南棗10個,鮮芹菜根10個,洗淨,煎湯服,每日1次。功能健脾清熱。適用於血脂升高。

南棗合桃花生湯
功用: 適合全家老少,功能益氣、潤臟腑、補腦益智、烏鬚黑髮、潤腸通便。上了年紀的人,腎氣虧虛,記憶力較差,可多飲此湯。  

材料: 合桃肉二兩、花生二兩、南棗十枚、豬半斤 

做法: 合桃、南棗、花生用清水浸洗,豬洗淨出水。將材料放入瓦煲內,加水煮二小時左右即成

【食養】適合胃虛食少,脾虛便 溏,氣血兩虧,營養不良者食用;適合心慌失眠、神經衰弱、婦人臟躁病(癔病)、貧血頭暈、白血球減少、血小板減少者食用;適合慢性肝病肝硬化者食用;適合 心血管疾病者食用;適合各種癌症患者尤其是腫瘤病人放療、化療後導致骨髓抑制的不良反應者食用;適合過敏體質和過敏性疾病,如支氣管哮喘、蕁麻疹、過敏性 紫癜、過敏性鼻炎、過敏性血管炎等病人食用,可以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紊亂。

【食忌】凡痰濕偏盛,腹部脹滿,慢性濕疹,肥胖病者,舌苔厚膩之人,不可多食常食;糖尿病人切勿食用;急性黃疸肝炎濕熱內盛者勿食;小兒疳積和有寄生蟲病兒勿食。

【配伍】婦人臟躁病,包括婦女癔病悲傷喜哭、多呵欠者,紅棗配伍小麥、甘草食用;氣血不足體弱者,大棗配伍人參或黨參煎服;氣虛易患感冒者,大棗配伍黃芪煨湯服;紅棗配伍芹菜根煎服,對降低血脂膽固醇十分有益。根據前人經驗,大棗不宜同魚、鱉、蟹、蔥配伍食用。

【類比】大棗因加工方法不同,而有紅棗與黑棗之分。黑棗又稱烏棗,其功效與紅棗相似而滋補作用較好。大棗與所有水乾果相比,其最顯著的優勢是含有最豐富的維生素C。在每100g鮮棗中,維生素C的含量可高達400mg~600mg,為百果之首,故大棗又有「天然維生素丸」之美稱。南棗貨源少價最貴

吳錦燕說,紅棗、大棗和南棗的售價不同,其中以南棗的價格最高,可能是貨源少。

由於大棗和南棗的外觀看來差不多,因此有業者拿大棗充作南棗,民眾需明察秋毫,以防受騙。“大棗和南棗的功效差不多,但服用後身體就能感受其功能是不一樣的,即大棗補中益氣,南棗偏於養陰補血。”

Thursday, April 23, 2015

喝生薑蜂蜜水

喝生薑蜂蜜水降食慾?發汗≠減重

作者: 華人健康網 記者洪毓琪/台北報導 | 華人健康網 – 2013年11月5日 下午3:35

最近網路上流傳了一個減肥偏方,引起網友熱烈討論,就是喝生薑蜂蜜水能降食慾,進而達到減重效果。方法是將生薑浸泡於蜂蜜中半天後,加水沖泡飲用,或是直接吃。號稱利用生薑促進血液循環的功效,來達到消脂瘦身、降低食慾的效果。真的有這麼神奇嗎?中醫師表示,期望透過生薑減肥,效果可能沒有預期的大。

中醫師陳玫妃強調,生薑在中醫的使用上,多是用來加藥使用。由於薑有溫胃的效果,因此可與多種食材、藥材相互搭配,來達到幫助藥效發揮的作用。除了上述作用外,生薑還有幫助排除暑熱的效用,就是沒有用於減重、瘦身的記載,所謂的飲用生薑蜂蜜水能幫助降低食慾、消脂瘦身的說法,只是網路謠傳。
另外,希望單純食用生薑,達到所謂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,並不容易。因為要促進血液循環,就中醫論點而言,需要兩個條件,就是活血、補氣。而生薑對人體只有活血的作用,若人體單純只有活血,氣卻不足,血液循環一樣不會好。因此,透過食用生薑來促進血液循環,達到抑制食慾、燃脂的方式,並不可行。
生薑暖胃驅寒防肚瀉
雖然生薑對於減重、瘦身雖沒有作用,但是對於脾胃虛寒、易腹瀉、經常噁心想吐、吃寒冷食物易拉肚子、畏寒、手腳易冰冷的民眾,於日常飲食中多加入生薑,或是以生薑熬薑茶飲用,都有助於改善上述的症狀。
但要注意,對於體質燥熱、容易口乾舌燥、口臭問題的民眾,則不宜過度食用。才不會補身不成,反而使上述症狀的程度加重。

生薑茶助發汗去風寒
另外,根據《本草綱目》記載生薑有發散、助排汗的效果。用在治療感冒風寒等症狀非常有效。如果民眾有輕微的感冒症狀,可將生薑和紅糖一起煮成甜湯使用,能幫助排汗,達到緩解感冒症狀的作用。
要注意的是發汗並不代表減重、瘦身,單純只是將體內的水分排出,減去的只有水份,並非脂肪、體重,最多只能達到消水腫的效果而已。
【中醫師小叮嚀】:
生薑雖含有多種營養成份,有助於人體活血、排汗,且有溫胃效果,有助於人體藥品的吸收,還能入菜幫助去腥解羶,增加食物風味,但不宜過量食用。
生薑食用過量,容易引起肝火較旺的情形,造成身體的負擔。因此對於便祕、肝炎、糖尿病、痔瘡這類本身體內肝火較旺的患者而言,更不宜過度使用,若真有食用必要,則應該成烹調後再食用,才不會造成症狀更加嚴重。

Tuesday, April 7, 2015

金银花

 金银花性寒味甘,具有清热解毒、凉血化淤之功效,主治外感风热、瘟病初起、疮疡疔毒、红肿热痛、便脓血”等。

金银花茶是一种新兴保健茶,茶汤芳香、甘凉可口。

常饮此茶,有清热解毒、通经活络,护肤美容之功效。

Monday, April 6, 2015


薑吃對賽人蔘,吃錯勝砒霜,你會吃薑嗎?

1、早吃薑,勝蔘湯

  講到藥食同源,有一樣東西是不能不提的,那就是薑。薑真是上天賜給人類的寶貝。中國的老百姓誰家的廚房少得了薑呢?而中醫的藥方中以薑為君臣佐使之藥的也比比皆是。

  孔子說「不撤薑食」,至理名言。居家過日子,是不可一日無薑的。

  家裡不論老小,誰要是著涼受風,馬上一碗薑湯伺候。出點汗,散掉表寒就沒事了。

  胃寒,胃口不開,喝兩天生薑紅棗茶,暖暖胃就好了。

  如果是日常保健吃薑,一定要在早飯時吃,所謂「早吃薑,勝蔘湯」是也。

  早上吃薑,保健養生的效果最好。原因是薑最擅宣發陽明經的陽氣。早晨正是氣血流注陽明胃經之時,此時吃薑,正好生發胃氣,促進消化。而且薑性辛溫,能加快血液流動,有提神的功效。

  怎麼吃法呢?最好是早飯的時候準備一碟子泡薑,就著米粥吃。泡過的子薑口感脆嫩,入口有一絲絲的酸、辣、甜,加上粥的清香,微妙地調和在一起,簡單,清爽,細細地品來,卻是世間至味。這是最養人的飲食,功效遠遠勝過蔘湯。

2、午吃薑,癆病戕

  很多人都知道晚上不宜吃薑。其實,不僅是晚上,中午以後就應該不吃薑了。過午不食薑,否則容易傷肺。

  中國人養生,特別講究順應天時。大自然的陽氣在中午到達頂峰。盛極必衰,午後陰氣開始升起,陽氣開始收斂。生薑是生發陽氣的,午後自然不宜再吃了。

  正午時分,心經的氣血最盛。此時吃薑,對於本身心火旺的人來說無異於是火上澆油。心火會燒得更旺。城門失火,殃及池魚。咱們的肺就是這個池魚。心火過旺,肺就會遭殃了,會引起咳喘痰熱各種症狀。

  午吃薑,癆病戕。陰虛火旺體質的人切記。

3、晚吃薑,見閻王

  為什麼晚上不能吃薑?薑是宣發陽氣的,夜晚人體應該養陰,收斂陽氣,吃薑是適得其反,違背天時。此時吃薑,有幾大害:

  第一、使人興奮,無法安睡。

  第二、刺激神經,影響心臟功能。

  第三、鬱積內火,耗肺陰,傷腎水。

  僅僅如此,還不足以說明晚吃薑的危害堪比砒霜之毒。最關鍵的原因是:人們一般都在晚上喝酒,這時如果以薑菜下酒,大害!

  薑酒同食,百日爛心。薑酒都是大熱之物,薑借酒力入經絡,酒借薑性入臟腑。晚上用薑菜下酒,等於吃慢性毒藥。民間流傳的公案中,就有用薑酒百日爛肺來謀害人命的故事。其實,薑酒同食,何止傷肺。日積月累,五臟六腑都會受傷。說到底,還是酒害人。與其聞薑生畏,不如戒酒養生。

4、要去皮嗎?
  現在的食譜中,凡是用到薑的,打頭必然是千篇一律的三個字:「薑去皮」。從什麼時候開始,薑皮如此不招人待見,必欲剝之而後快?

  其實,薑皮絕非可有可無之物。它本身就是一味中藥。去皮吃還是帶皮吃,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定的。

  怎麼定呢?非常簡單。隻要記住一點就可以了:植物的皮和肉是一對陰陽。薑肉性熱,所以薑皮性涼。薑肉發汗,所以薑皮止汗。受了風寒,喝薑湯發汗,自然是去皮為好。平時喝生薑紅棗茶驅寒,則不去皮。一般做菜用薑,那肯定是帶皮吃了,以免偏性。

  吃大閘蟹用的薑汁除外,可以去皮,平衡蟹的寒性。飯後再喝上一碗熱熱的薑糖水,暖暖胃,那就更妙了。

 5、夏吃薑,寒氣殤

  夏天正是吃薑最好的季節呢。一年四季中,其他三季你不吃薑都沒關係。但是到夏天最好要吃一點。夏天天熱,人體的毛孔都張開了。如果把人體比作一座城池,夏天就是城門洞開不設防的時間。各種外邪都會乘機侵入。有的可能當時發病,有的則潛伏下來,到秋冬再發作。這時候吃點薑,可以保護你安然度夏,還不給秋冬留下病根。

  夏天天熱,細菌病毒大量繁殖,很容易病從口入。薑是天然的抗菌劑。吃了不潔食物拉肚子、嘔吐,嚼塊生薑就管用。拌涼菜的時候,多放點薑末,消毒殺菌,又開胃,最好。

薑還是解暑的良藥。這話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。想想夏天吃麻辣火鍋的感覺就明白了。天氣悶熱潮濕的時候,辣辣的吃下去,熱得滿頭汗,還連呼痛快。為什麼呀?因為一出汗,把暑熱都給消掉了。古代治療中暑暈倒的人,就有一個方法是給他灌點薑汁。

  對現代人來說,夏天不僅是防暑的問題,更要防寒。因此夏天吃薑就更加重要了。

  這個寒,從兩個方面來。

一是風寒。夜裡開空調睡覺,寒氣侵入毛孔了。早晨要趕快喝點薑茶補救一下。

  二是內傷寒。現在有冰箱,夏天好多人大量喝冰凍飲料。可是夏天人體的陽氣都浮在表面,內裡是一座空城。冰凍的東西吃下去,五臟六腑都會受害。常吃點薑,暖暖胃,不讓寒氣積累起來害人,是非常必要的.

  冬吃蘿蔔夏吃薑,不勞醫生開藥方。這是古人經驗的總結,是順應天時的養生之道。夏天妙用薑,的確可以起到冬病夏治的作用呢?

Sunday, April 5, 2015

脂肪

脂肪是人體能力不夠時排不出去的垃圾,那個臟器能力差,那個臟器的經絡外面堆的脂肪就厚。

針、灸

指壓、推拿、針、灸、拔罐、刮痧都不治病,只不過是疏通經絡,經絡疏通了人體的一些癥狀也就隨之減輕或者消失了。

糖尿病

糖尿病是人體為了自救而採取的應變措施。
~就像一戶人家,當他的經濟不能支持他的生活開支時,他會變賣他的傢具來支撐他的生活。
~當人體維持生命的能量不夠時,人體就會分解自己的肌肉為糖分來維持生命,這是一種臨時的應變措施。
~一旦人體蛋白吸收夠了,人體首先選用蛋白,這樣血液里的糖分就會多起來,因為分解肌肉為糖分的機制並非說停就停,糖分的濃度要達到一定的值才能給大腦一個信息反射,新的指令才會形成,而且原來釋放在血液里的指令也一定要用完。
~當人體的肌肉一年比一年消瘦時,肌肉轉為糖分的機制已確立,但這時候是檢查不出血糖高的現象的,因為糖分都為維持生命消耗掉了。
血糖高與人體生病是無關的,人體生病與蛋白增多有關。

Monday, March 30, 2015

久咳嗽不好

久咳嗽不好?
一个八元的药方就可解决

久咳不好的,(她强调越是久的越好用)只要八元钱就可以了,我自己和边上的朋友们用了,很有用,记得只喝两次一副还没完就好了。
  
罗汉果是一个!其它单位是克,因为很轻! ­

罗汉果1个 
鱼腥草50克 
白茅根15克 
紫苏梗15克 
桑白皮15克 
百合50克 
野菊花15克 
板蓝根15克 
甘草15克 ­

熬成中药 ­
熬中药是这样的,三碗水熬成一碗水,有一种是用电的,用电的一般是自动的,比较方便。如果是用煤气来烧的,则刚开始的时候用猛火,水开了转小火,自己控制时间就好了,不知道可以倒出来看看是不是剩下差不多一碗水就可以了,如果水多继续煮。

Sunday, March 22, 2015

中医中药 补气、养血、养阳

中医中药 补气、养血、养阳【十六法】

2015-03-10正气堂正气堂中医

(一)中医补气十六法
中药补气:黄芪,人参,党参,太子参,黄精,西洋参,白术等。
成药补气:补中益气丸,十全大补膏,归脾丸,参苓白术丸等。
艾灸补气:足三里,神阙,关元,脾俞,气海,百会,肺俞等。
针灸补气:足三里,百会,三阴交,气海,关元,脾俞,肺俞等。
注射补气:黄芪注射液注射足三里。胎盘注射液注射三阴交等。
输液补气:黄芪注射液,参麦注射液,丹参注射液等。
药茶补气:人参灵芝茶,黄芪枸杞茶,洋参麦冬茶等。
药膳补气:黄芪心肺汤,人参炖母鸡,党参炖排骨等。
药酒补气:黄芪,人参,灵芝,麦冬,枸杞子等泡酒饮。
饮食补气:海参,鸡蛋,红枣,牛羊胎盘,芡实,山药,莲子等。
运动补气:气功,太极,导引,武术,健身操,适当活动等。
生活补气:生活作息规律,劳逸结合,心态平衡等。
按摩补气:按摩足三里,关元,揉腹,捏脊等。
治病补气:有病早治根治,切勿拖延,防止久病耗气。
病后补气:大病术后产后均应及时调理虚损,防止气虚。
技巧补气:呼吸吐纳,意守丹田,三分饥寒,百事有节等。

(二)中医养血十六法
草药养血:当归、何首乌、阿胶、熟地黄、枸杞子、黄芪等。
成药养血:十全大补膏、归脾丸、复方阿胶浆、当归补血膏等。
饮食养血:桂圆、老母鸡、红枣、鸡蛋黄、猪肝、瘦肉、鱼类等。
生活养血:生活规律、劳逸结合、营养均衡、铁锅炒菜、禁浓茶。
节省养血:避免久视伤血、久思耗血、久劳损血、外伤出血等。
治病养血:防治出血、肾衰、再障、月经过多、崩漏等疾病。
西药养血:维生素C、维生素B12、富马酸铁等。
输液养血:代血浆,全血,参麦针等输液。
术后养血:大病、大小手术后、产后、人流后均应养气血。
药酒养血:黄芪、当归、人参、何首乌、枸杞子等泡酒饮。
药茶养血:当归桂圆茶、枸杞黑芝麻茶、酸枣仁茶等。
药膳养血:黄芪当归炖老母鸡、当归羊肉汤等。
针灸养血:足三里、三阴交、脾俞、血海、膈俞等。
艾灸养血:足三里、三阴交、神阙、中脘、血海等。
埋线养血:足三里、肾俞、脾俞、肝俞等埋线。
注射养血:胎盘、当归、黄芪、B12针注射足三里、三阴交等。

(三)中医养阴十六法
草药养阴:麦冬,沙参,石斛,玉竹,天冬,山茱萸等。
成药养阴:六味地黄丸、麦味地黄丸、养阴清肺丸等。
针灸养阴:太溪、照海、三阴交、肾俞等。
艾灸养阴:三阴交、肾俞、肝俞等。
饮食养阴:秋梨,蜂蜜,蔬菜瓜果,百合,银耳等。
生活养阴:叩齿咽津,揉搓涌泉,取暖开空调多饮。
止损养阴:少嗑瓜子,少风吹日晒,戒烟,节制房事等。
增湿养阴:湿毛巾湿衣服晾在室内,室内放水盆,增湿器等。
药酒养阴:麦冬、百合、石斛、熟地黄、山茱萸等泡酒饮。
药茶养阴:百合、麦冬、天冬、沙参、玉竹等泡茶饮。
药膳养阴:银耳百合汤、枸杞炖甲鱼、黑芝麻油等。
治病养阴:糖尿病、甲亢、反复上火、更年期综合征等多养阴。
地域养阴:西北干燥容易伤阴,东南潮湿可减少水分蒸发护阴。
秋冬养阴:秋冬气候干燥,水分蒸发过多,应当养阴护阴藏精。
补液养阴:急性病脱水口干尿少,输液可迅速改善。
急下存阴:中医治疗温病用通便退热来护阴,防止真阴亏损。

(四)中医养阳十六法
草药补阳:人参、附子、肉桂、巴戟、苁蓉、鹿茸、桂枝等。
成药补阳:金匮肾气丸、附子理中丸、艾附暖宫丸等。
针灸补阳:气海、关元、足三里、百会、命门等。
艾灸补阳:神阙、关元、气海、大椎、命门、涌泉等。
饮食补阳:牛羊狗肉、葱姜、桂圆、麻雀蛋、鹿肉、韭菜等。
运动补阳:气功太极、劳动锻炼、田径武术等运动生阳。
洗浴补阳:制川草乌、补骨脂、桂枝、附子、干姜等洗浴。
治病护阳:防治痛经、慢支、甲减、风湿、慢性腹泻等寒病。
防寒护阳:少贪生冷、个人防护、取暖防寒,减少阳气体亏损。
火炕补阳:坚持睡火炕,对虚寒体质、老年人有很好护阳作用。
药酒补阳:人参、肉苁蓉、巴戟天、鹿茸等浸酒服可补阳。
药膳补阳:人参当归黄芪炖老母鸡、当归附子羊肉汤等。
药茶补阳:人参茶、姜红茶、枸杞茶、苁蓉茶等。
贴穴补阳:慢支肺俞三伏贴,前列腺炎白胡椒神阙贴,艾磁灸等。
拔罐补阳:大椎、神阙、命门、肺俞等拔罐除寒护阳。
春夏护阳:春夏阳在体表,内脏阳气不足,须防寒阳。